返回

孟获,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73章 凉州入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“听说了吗?魏国都城已被攻破!”一位郡守颤声说道,他的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着。

    “这是真的?那我们该如何是好?”另一位郡守焦急地回应,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助。

    这样的对话在各个郡县的官府中上演,恐慌像寒流一般席卷整个凉州。而马超此时则是这一切的主宰者,他的军队分成数路,向每一个郡县进发。

    马超的军队行动迅速,所到之处更是如入无人之境。郡县的守军大多数都是未经战阵的农民兵,一看到马超的军队便心生畏惧,更不用说战斗了。

    当马超大军抵达时,多数郡县已是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。有的郡守派使者前来询问情况,马超总是以宽厚的面貌接见他们,对他们说:“只要投降,保证你们的安全和地位。”

    这些郡守和县长在权衡利弊后,大多数选择了保命投降。毕竟,如果魏国真的被攻破,他们又何必为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献出生命呢?

    就这样,凉州的各郡县如同成熟的果实,一个个落入马超的手中。他的名声和智谋在这场征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在这一系列的运作中,马超不仅仅是一个武将,他更是一个心理学家和策略家。他深知人性的弱点,知道如何在敌人心中种下恐惧和不安,再用希望和生存来引导他们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马超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广,他的军队也日益壮大。他知道,此时的他不仅仅是蜀汉的一名将领,更是凉州的真正主宰。

    而这,仅仅是开始。马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,他的目光已经越过凉州的边界,望向更远的地方。在他看来,天下大乱正是英雄出头之时,而他,无疑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之一。

    但正如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,历史的长河中,英雄往往只是短暂的光芒。马超的未来会如何,谁也无法预知,但他的所作所为,已经足够让他留名青史。

    只是事情又哪有那么简单,魏国不可能放任凉州被夺的,远在北地郡的雍凉大都督赵俨,接到朝廷急令,带领五万兵马绕过安定,从羌族地盘而来,待其到达黄河边上的鹯阴渡口时,马超已经接到了消息。

    马超站在黄河北岸,目光如炬地望向远方。他手中握着一份情报,上面详细描述了赵俨大军的行进路线和兵力分布。

    得知魏国雍凉大都督赵俨带领五万兵马绕过安定,从羌族地盘而来,马超意识到这是一场关键之战,必须精心策划,方能取胜。

    马超的谋略是待赵俨过河时,然后半渡而击。

    他开始布置军队,命令士兵隐蔽在渡口附近的山丘和林地里,准备在魏军渡河时给予致命一击。

    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,马超亲自巡视了防线,检查了每一个环节,确保无懈可击。

    然而,赵俨并非等闲之辈。他经验丰富,对马超的战术早有预料。在大军还未到达渡口前,赵俨就已经在上游秘密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。

    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在主力渡河时,从上游发起突袭,分散马超的精力和兵力。

    清晨,雾气蒙蒙中,赵俨的主力开始了渡河行动。

    马超见时机已到,下令埋伏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。

    然而,就在马超准备发起攻击的瞬间,上游传来了激烈的战斗声。

    原来,赵俨预先派遣的部队已经开始了骚扰攻击。

    马超面色凝重,他意识到形势发生了转变。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行动,自己的部队可能会被魏军两面夹击,陷入不利局面。

    于是,他果断地调整了策略,命令一部分部队去应对上游的魏兵,同时重新组织防线,准备迎接赵俨主力的挑战。

    赵俨的主力部队趁势加快了渡河的速度。马超眼睁睁地看着魏军一步步靠近,心中暗自盘算。他知道,一旦让赵俨的大军全部过河,战局将更加复杂。于是,他决定立即发起攻击,不再等待最佳的半渡时机。

    战鼓隆隆,马超亲自领军冲锋。蜀军的士气高涨,他们跟随着主将,向正在渡河的魏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赵俨见状,也不甘示弱,指挥部队有序反击。两军在黄河边展开了激烈的对决,箭矢如雨,刀光剑影,喊杀声震天响。

    马超的勇猛和赵俨的沉稳在战场上碰撞,两人都是各自国家的佼佼者,此刻却成为了彼此最大的对手。马超数次冲入魏军阵中,所向披靡,但赵俨总能迅速调整部署,稳固防线。

    在这场关键的渡口争夺战中,马超与赵俨的智勇对决愈发激烈。赵俨虽然成功渡过黄河,但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。马超军虽在人数上不占优势,但凭借地形和士气,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。

    赵俨的军队在西岸立足未稳,便受到马超精锐部队的连续骚扰。马超命令部下采用游击战术,不断袭击魏军的薄弱环节,切断其后勤补给线。这一策略大大削弱了魏军的战斗力。赵俨明白,如果继续在西岸纠缠,局势将对魏军极为不利。因此,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全军再次渡河,退守黄河东岸。

    马超察觉到

第173章 凉州入手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